重慶西行,一出城郊,就是中梁山和縉云山兩道屏障。成渝公路要“高速”,必須穿越這兩大屏障。1990年,中梁山隧道施工現(xiàn)場的一聲炮響,開啟了重慶乃至西南地區(qū)高速公路建設的新紀元。
“攔路虎”一個一個迎刃而解。一個新的難題擺到了面前——隧道的通風設計應橫向還是縱向?
我們想借鑒日本經驗采用縱向通風。而德國專家卻認為日本隧道通風技術在中國不可借鑒。理由是,日本是發(fā)達國家,隧道大部分通行車輛是小車,而中國卻是車況差、廢氣排放嚴重的貨車。
采用縱向通風,開挖斷面小,土建結構簡單,運營成本大大減少,最省錢?!半y道中國永遠車況差?難道我們永遠是大車多、小車少?”中國設計師據理力爭。
成渝公路是世界銀行貸款項目。德國專家的反對給重慶帶來了很大的壓力,甚至差點停止對成渝公路項目的支付。
從1991年初到1992年2月,長達1年多的時間里,中國設計師先后4次與德國專家展開了激烈的技術辯論。德國專家最終接受了縱向通風方案。
與原設計的橫向通風相比,工期整整提前了半年,節(jié)省投資4500萬元,每年還可節(jié)電430萬度。
這一切源于高度的責任感,源于勇于創(chuàng)新的意識,源于對未來發(fā)展的科學預見,才有了敢作敢為的判斷與堅持。